简介

一日看尽长安花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5章 百家争鸣写春秋(2)(2/3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第四讲荀子,叫荀况。他的思想比较复杂,是介于儒家和法家之间的人物。他的两个著名学生都是法家人物,即韩非子和李斯。荀子的文章完全是长篇大论,一点没有语录体。荀子说一件事,要反复地比喻、反复地说理,一定要淋漓尽致然后止——“必淋漓尽致而后止”。大家都知道他的《劝学篇》:

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

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。木直中绳,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

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;不闻先王之遗言,不知学问之大也。干、越、夷、貉之子,生而同声,长而异俗,教使之然也。诗曰:“嗟尔君子,无恒安息。靖共尔位,好是正直。神之听之,介尔景福。”神莫大于化道,福莫长于无祸。

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

……

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故不积跬步,无以致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

……

他用了很多比喻,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”。蚯蚓没有爪子,也没有牙齿,但可以在地下自由地走,在于它进取不息,始终如一。“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”。蟹实际上有八条腿和两个大钳子,但在河里它却没有自己的窝,因为它不好好地干活,浮躁得很。因此,他劝人学习要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。今天刻一点,明天刻一点……哪怕是金属、石头,也可以将它刻折。他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,令人折服。

先秦散文,一种是历史散文,一种是诸子散文。诸子散文对后来的说理散文有很大的影响,而且它的发展轨迹非常明显:第一是短小的语录体;第二是专题文章;第三是著作。先秦的文学就讲到这里。

下面讲秦代文学。秦代是非常短的一个王朝,只有十多年的时间,但是历史地位非常重要。秦并六国,成为一统天下,这是一。秦朝很短暂,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大的封建王朝汉朝,400多年,汉是我们中国最长命的一个封建王朝。秦朝有很多制度,自己还没来得及实施,就灭亡了。汉朝很多的社会制度都继承了秦朝,如“书同文、车同轨”等等,这就是“汉承秦制”。往下魏晋南北朝,然后是隋代,它也很短暂,它之后是强大的唐朝。隋代也有很多制度没来得及实施就灭亡了,可是唐代继承了隋代的制度。所以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。《三国演义》一开头就说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是很有道理的。从文学上说,秦代几乎是一张白纸,我们要说的是一本书,和一篇文章,都是秦统一之前的:书是《吕氏春秋》,传说是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集体编写的。当年吕把他的著作挂在城楼上,说谁要是能够增减一个字,就赏给他千金。《吕氏春秋》是很不错的书,例如《察今》,“察今则可以知古”,你看到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,从古代就可以知道今天。他举例子说“故审堂下之阴,而知日月之行,阴阳之变”,要看太阳月亮走不走,只要量一下地上的影子就知道了。“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”。只要尝一块肉,就可以知道整锅肉的味道以及好坏。他特别具有这样一个思想,认为治理天下的法,要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。社会客观环境变化了,若还用原来的法的话就不管用了。他比喻道:“譬之若良医,病万变药亦万变。”如果“病变而药不变,向之寿民,今为殇子矣”。就是说,以前这药对病有好处,这次再用这种药就没有好处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身体变化了,药也要跟着变;时代变化了,统治时代的法也要随着变。这个比喻非常好。

这是一本书。另外一篇文章是李斯的《谏逐客书》,曾经有人说:“秦无文章,唯李斯《谏逐客书》一篇而已。”李斯这个人很有本事。他是楚人,小时候开始不学好。有一次上厕所,看见老鼠又小又脏,一看见人就走了。可是他在仓库里,看见老鼠吃得胖乎乎的,人来了也不惊慌。他忽然有所悟:同样是老鼠,一个在仓库里,一个在厕所里,就看你把自己放在什么地方!他就发愤努力,一定要做仓库里的老鼠。终于,他很有作为。李斯是楚人,到秦国来,因他有才华,秦国很重用他。突然之间发生了一件事情,韩国有一个叫郑国的人到秦国来,给秦国出了一个主意,说:你看,天下万顷良田没水灌溉,应该开一条渠。秦王认为不错,果真修了一条渠,后来命名叫郑国渠。渠修好之后果然是五谷丰登。可是到后来,秦要吞并六国。在打韩国时,这条渠成了天然屏障,不好进兵了。于是,秦王手下的人说,外国人到我们这里做事情没有一个是好心眼的,他们出的主意全是为他们国家设想的。你看,这条渠表面上为我们好,实际上我们没法打他们了。秦王一听,认为有道理,便下令逐客。李斯是楚国人,也在被逐之列。他在离开秦国的路上给秦王写了这封信。秦王看了这封信,果然下令停止逐客,并立即派人把李斯追回来,可见这封信多有力量!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