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挽明从萨尔浒开始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70章 袁崇焕(2/4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“是的,老爷,您从南方来,自然不知。这些都是自阉之后,想进宫谋个差事的人,每年都有,也不是啥新鲜事儿,”

森悌在旁边听得哆嗦,这书童今年刚满十五,正是挥刀进宫的最好年华。

“老爷,我怕,”

“滚!”

算命先生见今日遇上个大善人,便盘算着怎么从袁崇焕这里再搞点钱。

他脸上露出悲苦之色,抬头望向东北辽东方向,低声呜咽:

“小老儿家中三子,都去了辽东打仗,也不知死活,好几年没回个信,咱家十亩薄田,去年开始交辽饷,县二爷一亩交两成,县太爷收六成佃租,加起来就是八成,日子过不了了,所以就来给人算命了!”

袁崇焕大吃一惊,他久在岭南,不知辽饷对北方百姓压迫如此之重。

贪官污吏上下其手,让安分守己小民日子过不下去,又不知要逼出多少流民。

朝廷规定辽饷只在原有田赋上每亩加银两厘,为何御旨出了京城,就变成了每亩交两成?

须知,这两种征收标准之下,农民的负担相差可不止十倍。

“扑街仔!只知贪银子,打仗打不赢,捞钱第一名!”

袁崇焕狠狠骂道,他对这些北方官僚的不满,也不是一日两日了。

算命瞎子没听清袁老爷在抱怨,兀自向他诉苦:

“若不是小老儿年岁太大,宫里不要咱,早让敬事房刘一刀割了,进宫吃香的喝辣的,不用天天躲城门下喝西北风,早晚冻死饿死,被野狗啃了尸身,”

袁崇焕见老头说的可怜,喟然长叹,他虽然暂不缺钱,不过自诩心怀天下苍生,救一个两个可怜人不是自己的理想,便对老头道:

“老人家遭罪了,朝廷还在和鞑子打仗,等平了辽东,就不收辽饷了,日子就好过啦!”

那老人不依不饶,继续问道:

“老爷,一看就知道你是读书人,你说说,几年才可以平辽?才不用交那狗日辽饷?”

袁崇焕根本没听老头说话,他还在思忖:

这群辽镇军头个个该死,从李如柏到刘綎,只知道打败仗!可惜他手中无尚方宝剑,否则定亲手斩了这群武人!

“老爷,几年可以平辽?”

“半年,半年平辽可期,不用五年的,”

袁崇焕有些走神,敷衍了老头两句,招呼森悌老弟再给他钱。

书童很不情愿的打发给瞎子一文钱,挥手让老头离开。

瞎子连忙感谢,告别两位贵人,一溜烟跑了。

这时,城墙那边打了起来。

身材瘦弱的兵马司根本不是流民对手,他们虽拿着顺刀火铳,不过这些兵器只是摆设而已,连鸡都杀不死。

“开门!老子去年冬天就阉了,割得干干净净,住在这儿等着,等着进宫做事儿,服侍咱们皇上,给大明效力!你这狗日的,天天拦老子不让进,老子跟你拼了!”

一个身材粗壮,满脸横肉的大汉一脚踹开挡在身前的小兵,对后面一众阉人道:

“龟孙儿不让咱进,打死他们!打!”

阉人们像打了鸡血,捡起木棍石块,朝兵马司士兵身上砸去。

兵马司士兵被打的鼻青脸肿,大叫一声一哄而散,朝四周逃去。

袁崇焕在后面看得是津津有味,他这几年为考取功名,下了狠心,把精力都放在四书五经,寻章摘句之上,对这国朝典故,京师风情,自然是了解不多的。

正好趁这个机会好好长点见识。

有明一朝,从宣德年间开始,自阉进宫的人越来越多,泛滥成灾。

关于自阉的原因,除了极个别变态分子的不良癖好,绝大部分人只是为了改善自己极度悲惨的生存状态。(2)

当然,也有一些可怜的小孩被父母残忍阉割,被卖给人贩子,被迫进宫。

对生活在兵变、天灾、苛政下的大明百姓来说,进了宫就不会被饿死,不用去吃观音土,也不用易子而食。

甚至可以吃好喝好,和宫女们发生一些超越性别的感情。

当然,如果你稍不留神,还可能混成刘谨王振魏忠贤这样的大人物,从此光宗耀祖。

根据着名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,在一个人食物都不能保障生存遭到威胁的情况下,这人身上的其他人类需求就可以被忽视甚至完全压抑,当然也包括那玩意儿。

所以到成化年间,全国各地自行自宫,要求进宫服侍皇上和后宫的忠义之士,数量已经超过两千人,而且这个数字呈逐年上升趋势。

虽然历任大明皇帝都对这种民间自宫都进行严厉打击,随着明中后期经济逐年恶化、政治腐败加剧,自然灾害频发····,京畿地区自宫的男子越来越多,越来越多。

刘招孙的拜把子大哥魏忠贤,便是这千千万万自宫大军中的一员,只不过因为魏公公后来成了九千岁,所以人们才记住此人。

据史书记载(3),万历四十八年,也就是明年,会有一支超过两万人的准太监大军涌入京城,乞求朝廷给予工作,而且他们表示什么工作都不挑,他们的要求遭到拒绝后,便很快由忠勇爱国的准太监,变成为一群喧闹好战的暴民,所幸我大明余威犹在,在礼部兵部合力打击下,这群乌合之众被赶出了京师,很多回来家乡,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(像魏公公这样衣锦还乡的毕竟是少数),很多人选择了自杀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