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淳熙梦,共韶华(淳。情)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十八章 故乡明月(1/3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说到历年临安的中秋节,蔷儿总是眉飞色舞的。

八月十五一早,钱塘江的岸上就开始陆陆续续挤满了人,去晚了便无空地落足。大家都想争相观看那声如大雷、遮天蔽日的钱塘江潮,潮水自十五日起,至十八日为最。

每年此时,京尹都要去江边操练检阅水军,战舰数百、排列两岸,时奔、时合、时阵。还有骑着马在潮水中舞刀弄剑的高手和民间的弄潮儿,迎潮而上,出没于鲸波之中。江岸一带人山人海,呼声涌动,热闹非常。

到了夜里,潮水虽然退去,钱塘江畔依然是人头攒动的。临安府的百姓们都会在江上放下数十万盏小灯,祈求江神保佑。那江面灿烂如星河,掩映着圆月星子,十分动人。

蔷儿生性活泼,入了顾熙宁房里后,便更加无拘无束起来。今年中秋虽然赶不及回去,该做的事情她却一件也不拉下。中秋前一天,她便和熹儿、倩娘一起去镇上买了时令的蜜饯、香铺、柿饼用精制小盒装带了,又添置了簇新的秋衣。月饼也请了专门的店铺送上门来,佐菜的雪醅酒更是从临安专程运来。

一片喜气洋洋的过节气氛中,只有顾熙宁很煞风景的想,如果中秋那天下雨怎么办?

带着矛盾的心情睡了一夜,第二天起床开窗,却是一片晴空万里。

该面对的,总是要面对。

她对着太阳叹了口气。什么时候“鸵鸟”两字也出现在她的字典里了?

华亭在北宋时,有着“小杭州”的美誉,现在虽然已经开始没落,节日的大街上,人流仍是十分可观的。

顾熙宁拉着苏玮的小手,在大街上东张西望。白墙黑瓦的楼房衬着碧蓝的天高高低低错落到了街的尽头,大街上的男女戴着幞头、簪着鲜花,短袍长裙,悠闲地来来往往。她怎么也无法把眼前的情景与八百年后那高楼耸立、行人匆匆的上海联系在一起。

她也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受到八百年的间隔是多么的遥远。在时间的长河中,她只是沉在河底的一颗小沙粒,上天开了个玩笑,让小沙粒逆流而上,却终将随着滔滔河水一起归附大海。

“哎哟!”苏玮突然叫了起来,“睡姨,你为何用这么大力捏我?”

她松开了手,笑说:“抱歉,我想事情想出了神。”

“睡姨在想什么?安先生的事情吗?”他天真地抬起头,眼里却闪过一丝狡黠。

顾熙宁好笑地看着眼前这个道行尚浅的小密探,决定闭口不言。

“睡姨、睡姨,倩娘说安先生在外面有很多‘红颜知己’,是不是真的?”小密探继续再接再厉。

你爹爹的后院现在还有两个呢。她腹诽着,嘴角微微弯起。

“睡姨,你琴棋书画最喜欢哪个呀?”

顾熙宁终于忍不住,蹲下身来认真地说:“你睡姨我,最喜欢亮灿灿的黄金!”

苏玮一愣,小脸皱成了一团:“……真的吗?”

“哈哈哈哈哈!”她伸手捏了捏他光滑白嫩的小脸蛋,大笑了起来。

午饭是在“沈厨”吃的,饭馆的老板自然姓沈,在华亭一带颇有名气。它的招牌菜是四腮鲈鱼脍,这道菜早在西晋便十分出名。西晋文学家张翰,在秋风初起的某天,因为思念吴中的菰菜、莼羹、鲈鱼脍,辗转反侧之下竟辞官回家大饱口福,成就了“秋思莼鲈”的典故,其魅力可见一斑。

这种野生的四腮鲈鱼在现代已经绝种,如今遇上又岂会错过?

主仆分着坐了两桌,热热闹闹地敬酒,大口大口地吃着家乡菜,苏晗之终于看到顾熙宁久违的笑颜。

饱餐一顿后,众人乘着马车摇摇晃晃地来到江边高地,太阳已经西垂。一下马车,顾熙宁便被浩浩荡荡的芦苇吸去了心神。

没有水泥堆砌的堤坝,没有满地凌乱的垃圾,高过人头的芦苇肆意地生长着、茂盛着,延绵数里不知尽头,在夕阳的映染下,泛着淡淡的暖色。江风吹过,便有苇絮随风飘飞,拂过鼻尖,痒痒的,忍不住打了个喷嚏。

“小燊,你以前来过这里吗?”顾熙宁喃喃地说,眼眶有些热热的。

“秋天来,也是第一次。”安雅焱轻轻地答道,“很漂亮,对吗?”

“嗯。”

她不再多说什么,只是静静地站在车边,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,才能让眼角不泛出泪滴。

穿过一条从芦苇丛中人工开辟出来的小路,来到一个小小的船舶码头,码头上早已侯着几位工人和一艘游船,虽比不上西湖上的那艘画舫精致,却也是开阔的上下两层,打理地十分整洁干净。船头上站着两个衣袂飘飘的女子,却是顾熙宁不认得的。

“她们是谁?”她回头问安雅焱。

他朝着船头眯眼看了看,收起了嘴角的微笑,转头又问苏晗之:“子晰,这是……”

苏晗之无奈地摊手着说:“我只是让人回去带了酒来,却遇上她们,执意着要跟来。”话音刚落,就见那两名女子在船头对着众人盈盈行了一礼,娇声唤道:“苏公子,安公子,奴家有礼了。”

顾熙宁看着苏晗之脸上渐渐显出的笑容和安雅焱凝在嘴角的不悦,突然明白过来,问:“她们哪个是小乔呀?”

“娘子竟也知道小乔姑娘?”苏晗之笑着说,“左边穿黄衫的就是她了。右边那个穿绿衫的是她的姐姐,叫香蕊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