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前程夙愿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一章 转世再生(2/2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

“渡闲禅师的忌日是哪一天?”智祥问。

“冬月初九,明日便是。”杨先生望了他一眼,回答说道。

房屋里,瑛娘在缝制衣裳,孩子长得快,旧衣服都已经小了。前几日,她在家中的旧箱子底下,找到了一张陈旧兽皮,像似兔毛一般十分柔软,灰色中间还生有一团白毛,天气渐凉,大小凑合着给智祥做件皮坎肩挺合适。

“娘,我回来了,”智祥放下装有书本笔砚的竹箱说道,“明天放假不上学了。”

“哦,在家好好复习功课,娘这几天都要去城镇卖菜。”

“我明天想去报国寺法会看看。”

“看什么?”瑛娘不解地问道。

“从中原来了很多有学问的人,明天在寺中聚会,要破解渡闲禅师的《因果偈》,一定会很有意思。”智祥把从杨先生那儿听来有关那首古怪偈语的传说讲了一遍。

次日天未亮,瑛娘便背着满竹篓的青菜出门,老罗拄着木棍一直送至村口,此去城镇有十里的山路要赶。

智祥吃过早饭,兴冲冲的上山。沿途见到有穿着各异的外乡人步行或骑马往报国寺而去,其中有僧人道士也有儒生,还见到一顶官轿吆喝着前行,里面一定是个大官。

凤凰坪下,古寺隐于苍翠古柏之中。报国寺旧称会宗堂,始建于明代,年代久远。

山门的“报国寺”大匾,是清康熙皇帝御题,王藩手书。正殿悬有“宝相庄严”匾。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“凤凰展翅朝金阙,钟磬频闻落玉阶。”就是对报国寺这只“金凤凰”周围景物的生动描写。横匾“普照禅林”和“普放光明”,同是一个意思:佛教称峨眉山为“大光明山”,昼有神奇的佛光出现,夜有万盏圣灯来朝,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。

两侧是偏殿,其中东面茶堂内已经聚集了不少人,相互寒暄着一一落座,有小沙弥奉上香茗。

“此茶采摘于报国寺的两株古茶树,以树旁寒泉烹制,水熟则茶浑失之味,须得火候恰到好处,当年徐霞客游历本寺时对此茶赞不绝口,请诸位施主品尝。”居中的一位白须老僧对众宾客致意道。

智祥躲在窗外偷窥,认得那老和尚是住持了性禅师。

“好茶,”一鱼贯纶巾的白面儒生咂了咂嘴,手握一把折扇文绉绉的说道:“清康熙初年,朝廷巡按张德地在考察四川地区时,在《圣积寺亭记》中写道,报国寺山门对面的凤凰堡上有“圣积晚钟”亭,亭内悬挂一大钟,名叫“圣积寺铜钟”,系明代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慧宗别传禅师铸造。钟高2.8米,钟唇直径2.4米,重过千斤。有“巴蜀钟王”之称。钟体上铸造了晋、唐以后历代帝王和与峨眉山有关的文武官员及高僧名讳,有捐赠铸造铜钟的信众姓名,并刻有《阿含经》经文和佛偈,以及《洪钟疏》铭文,共6万多字。该钟原挂在圣积寺,圣积寺毁后,此钟移至报国寺。圣积铜钟的钟声清越,远播数里,回荡于山林旷野之间,使人顿忘俗念,有诗云:“晚钟何处一声声,古寺犹传圣积名。纵说仙凡殊品格,也应入耳觉心清”。峨眉山末圣积亭,亭旁有泉甘冽可饮。泉之旁茶树,记其初植时不下百年之物。自有此山即有此泉,有此泉即有此茶。水之清冽虽热不解其初,而茶之味则馥馥袭人,有隽永之余趣矣。并赋诗曰,‘竹房潇洒白去边,僧话留连茗熏煎。海山久思惟有梦,心中常住不知年。’”

坐在右侧前排的是一个络腮胡子劲装大汉,闻言眉头皱起粗声说道:“茶就是茶,喝着解渴就好,哪来那么多酸溜溜的废话,咱们今天是冲着渡闲老和尚那句什么偈来的,哪个能解的就赶紧说,老夫可没闲工夫扯淡。”

那儒生闻言面色一红,正待辩解。

了性住持微微一笑,示意道:“这位施主说的也是,那今年的辩偈法会就此开始,老衲先介绍一下,这位就是嘉定府知府窦容恂。”

坐在了性旁边的是个身着酱紫色袍服的黄脸中年人,三绺胡须,面色威严,此刻微微欠起身拱手说道:“本府今日便装赴会,一来辩偈法会纯属民间之事,与朝廷无涉。二者了性禅师乃本府至交,受邀前来深感荣幸。诸位,渡闲老禅师乃我四川有道高僧,不但诗书画三绝,更是悟透禅机,开悟得道者,于八十三岁圆寂之时,留《因果偈》一首,可惜这数十年来,高人贤士来过无数,却始终无人解得开。今日见诸位个个器宇不凡,学识必是过人,若是解得开这百年绝偈,实乃报恩寺之幸,嘉定府之福啊。”

在座的众人纷纷点头称是。

智祥探出脑袋,一眼瞥见坐在角落里的杨先生,正眯着眼睛似乎在打盹。

“喂,智祥,你在这儿干嘛?”一个小沙弥走过来悄声问。

智祥经常来寺中玩耍,众僧一般都认得他。

“嘘。”智祥摆摆手,赶走了小沙弥。

了性住持轻捻佛珠,朗声说道:“窦大人说的极是,渡闲先师于顺治十六年冬月初九圆寂,至今已五十余年,期间辩偈法会亦举行过十余次,可始终不得其解。现请出当年先师《因果偈》,请诸位施主过目。”

有俩沙弥恭敬的奉上一幅卷轴,然后轻轻的展开。

喜欢前程夙愿请大家收藏:(m.xinzz.org)前程夙愿最早小说手机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